蓝沙首页  >>>   文章  >>>   星探——电影十五篇

  
  
  

星探——电影十五篇

孙甘露

《星探》
THE STAR MAN
GIUSEPPE TORNATORE

    反面的天堂影院。西西里、贫困、诈骗、电影梦、不走运的性感女郎、无望的爱情。朱塞佩•托那托瑞的一惯主题,构思极佳的俗套故事,群戏一流,较之《天堂影院》的接吻集锦犹胜一筹。
    令人不健康的联想到,诸多的演艺学校的招贴前,那如潮的人群。
    明天又是另一天——听上去像是自我催眠,默念经典电影的台词,这种移情活动,表明人们多么喜爱在家中意淫。它在中国的产量可以通过盗版DVD在中国的销量来推断。
    说到底电影是大众的娱乐、新族群用影评来相互按摩也是适得其所,这类由网络和娱乐小报推波助澜的玩意,看上去象是文革小评论和黑人饶舌音乐的混合体。投身其中,本想是提升我们的梦想,没想到居然还隐约提升了我们的社会等级,真是意外之喜。
    有吗?通常的情形是,在电影中有的,在现实中都没有。



《毁灭之路》
ROAD TO PERDITION
山姆•文德斯

    一部被《看电影》强烈批评的影片。一部与黑帮电影若即若离的——黑帮电影,一如文德斯的前一部电影《美国美人》,以基本的中产阶级趣味研究中产阶级。(插一句,《看电影》是我的嗜好之一。)
    很久以来,电影已经从指涉人类的生活,变为指涉描绘人类生活的电影——套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告诉我你拍哪类电影,我就知道你是哪类人。容我说句车轱辘话:电影来源于电影,就象黑帮来源于黑帮。
    它不是激越(我似乎是在为它的节奏辩护。)的、歌剧式的《教父》,而是——有意思的是,它描写的是教父身边的人。他生活在教父的阴影中,除了他的唯一的儿子,谁能看见他?在他的家庭遭到洗劫之前,甚至他的妻子都看不见他。他在暗中活动,最终死于一个摄影师之手。
    和《美国美人》一样,文德斯总是写第一流的剧作。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LE BARBIER DE SIBERIE
NIKITA MIKHALKOV

    米哈尔科夫在俄罗斯的处境有点类似于张艺谋在中国,该片一度被指责为,为西方人拍的电影,或者干脆被认为是一部美国或者法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的电影。总之,有些俄罗斯人讨厌它。
    影片有点象做导演而非做监制的吕克•贝松的作品。不是说风格,而是在陈词滥调中注入新意的那种民族性。
    影片编织绵密,有莫扎特喜歌剧的腔调,抒情浪漫而又充满了微言大义。求婚一场堪称典范,颇得莫扎特的神韵,象涅瓦河那么令人心醉。
    我最喜欢的是《烈日灼身》,那时候,米哈尔科夫是契珂夫。



《霍罗维茨最后的浪漫》
VLADLMIR HOROWTTZ THE LAST ROMANTIC

    关于这位钢琴诗人的记录电影,看他怎么灌唱片,听他怎么解释他的演奏:象弹萧邦那样弹莫扎特,象弹莫扎特那样弹萧邦。



《性与城市》
SEX AND CITY

    这部系列影片,使我想起少年时代在弄堂口听来的一句话:小孩子没有真正的性高潮,而大人没有真正的性冲动。那时候,不要说什么是“性”,什么是“真正”我也没有搞懂过。
    另一个联想是,看电视连续剧,有点类似于理论上的性关系。期待、连续、间隔、一天一集或者一天两集,失望、大团圆、搞不好还会停播,就此没了下文,或者象HBO的这部热门影片,我们只能隔墙探花,一睹盗版,如此等等。
    没有比比喻更无聊的事情了,就象第一次是“花”,第二次就是重复。语意如此繁殖,性最终就变成了话题,变成了专栏,(也是周期性的东西。)变成了城市,怪不得叫《性与城市》。



《鬼子来了》

    这部黑白片,看上去是在向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致意,而结尾的一小段彩色部分又像是在为这一对往事的惊扰表示遗憾和哀挽。
    对著名的史料照片的挪用,对鲁迅小说经典意象的摹写,对此前同类题材影片的戏仿,方言的运用,闪电般的叙事手法,使这部感情沉重的影片较之本年度的娱乐电影更具有娱乐性。
    这部电影几乎是象征性的表达了我们在当下对待历史命运的复杂心态,姜文的雄心,表现在他简单明了的使中国电影具备了更加微妙的读写功能。



《花样年华》

    影片再一次使人们微微意识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王家卫的特别之处。
    如果有机会,我要用这套人马来拍另一部电影。上海,旗袍,爵士乐,闲言碎语式的对话,旁白,地方戏,背影,包裹着的性和中国,没有高潮,仿佛另一部戏似的结尾。这部电影里有什么?节奏?
    在故事中,你是读不到意义的,就象在生活中一样。故事是娱乐,而意义,在叙事方式中,这是你要的东西吗?就像旗袍下的扭动的肢体,你要身体,还是要扭动?(有时,我也反对这种划分。)嗓音、时钟的指针、琐事、音乐、内心,所以的一切都在扭动。没有拥抱,这就是旗袍的美妙之处。



《苏州河》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选它,想看,但是没有看到。这不是一个好的理由。我给出这样一个理由,你看怎么样?
    姜文,北京。王家卫,香港。楼晔,上海。



《尤利西斯生命之旅》

    最哀伤的中提琴。这部影片的音乐陪伴了我五年。我到哪儿都带着它。
    安哲洛普洛斯的全部作品都应该在这份名单上,以我看到它的年份为准。沉闷,是的。但是不会比生活更沉闷。



《王牌罪犯》

    凯文•史贝西以他一惯的聪明、幽默、从容不迫和针锋相对的罪犯形象,丰富了好莱坞辞典里有关邪恶的含义。爱尔兰强盗自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单就这一点来讲,他和小说《尤里西斯》的作者有一拼。
    有人曾问乔依斯的儿子,你父亲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他自豪而又无奈地说,“他已经写了七年。”这离乔依斯完成他的世纪排名第一的小说还有一段时间。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一次,在作家里丘金的家中,他给我们看他的获得俄罗斯国家奖金的历史小说,他的五岁的儿子郑重地向我们介绍说:三卷本!
    扯远了。现在,让我来说优秀犯罪影片的要素:有一伙盲目崇拜他的家人——那怕影片开始时他们就已经全都死了。



《美国美人》

    又是凯文•史贝西。郊区、别墅、汽车、神经质的妻子、犟头犟脑的孩子,处于生活尽头的,毫无指望的中年男人的性幻想。可以用来为时下的成功人士洗脑。
    幽默和冷漠彼此对峙着,生活在哪一边都令你头皮发麻,你知道中产阶级这个词的缩写吗?品味,错。是帐单!在地下室里健身,在窗前架上高倍望远镜,去看上高中的孩子打球,你知道做这些是要干什么吗?别在昂贵的沙发上做爱,别去碰那些困扰你的事,别在此时去运动你的缺乏运动的身体。中产阶级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帐单上再增加一份精神医生的。这可是时髦。
    少见的精妙剧作,令人无限怀念托尼奖所塑造的传统。



《罗拉快跑》

    类似结构的影片不少,但是由德国人拍来,多了一份体育大国的干劲和哲学大国的肃穆。捣蛋鬼和为钱而奔波在哪儿都是一样的,一如命运和偶然性。



《大开眼界 》

    库布里克的谢世之作,使用好莱坞的超级明星,而使好莱坞的语法陆续失效。令汤姆•克鲁斯看上去不像他本人,仿佛一张做过整容手术的脸,完美,但是总在那儿有点不对劲。
    没有人能够依照好莱坞奇境中的法则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行走,我是说没有人能够按照完美的法则进出这个世界。而这部影片就是关于瑕疵的——内心的或者法则的。



《一声叹息 》

    逢年过节,冯小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笑声不比中央电视台的联欢会来的少,何况,要让中国人把屁股从电视机前挪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一次情况有了变化。在新《婚姻法》出台的前夕,他再一次拨动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人们不是苦恼于怎样面对感情问题,而是史无前例地苦恼于财产问题。是不是我看走了眼?



《不可能的使命2》

    这是一部将汤姆•克鲁斯打回原形的影片,但是他驾驶摩托车已经没了美国海军航空兵广告般的速度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吴宇森的动作片是你永远要看的。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