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沙首页 >>> 文章 >>> 《菲雅尔塔的春天》:伤感的行旅
伤感的行旅
——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
刘苇
菲雅尔塔春天的阳光下,发生了一则令人伤怀的故事,小小的片段,折射出漫长的人生。这样的故事,也许用纳博科夫所喜爱的作家斯特恩的作品《伤感的旅程》来概括,似乎更为合适。的确,这是一段伤感的行旅。
“我”在菲雅尔塔的地方遇见了一位名叫尼娜的同胞女子。异国的不期而遇,唤醒了“我”与她长达十五年中的零碎而短暂的会面的情景。记忆的闪回与切入,让现实与往事同时呈现;无望的渴念,因对过去与她邂逅的细节的回味而增加了浓度。涌上心头的绮思丽想,与眼前晃动的她的身影相映成趣。被欧洲文化熏陶的中年男子的心中渴念,因含蓄的心迹表露和不逾礼节的想入非非的试探而暗中助长着。这似乎是《洛丽塔》的前奏,但因他不具有亨伯特•亨伯特式的阴郁而使渴念变得单纯和美丽;却最终因尼娜的车祸而亡引发出无限的幽思。暗中的想念、记忆的往返穿梭、有如蝴蝶翩然飞翔的思绪,使小说叙事变得扑溯迷离而又绚丽多姿。
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是一位文体大师、语言艺术家,除创作小说、诗歌外,还是蝴蝶研究专家和颇具水准的国际象棋爱好者。此外,他还在美国大学讲解欧洲与俄罗斯的经典作品,他的《文学讲稿》至今在我国依然洛阳纸贵。他出身俄国贵族,早期写诗初露才华,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1919年随父母流亡欧洲,先后定居柏林和巴黎。1940年迁居美国,最终入美国籍。晚年长住瑞士。他一生都在异乡飘泊,步履遍及欧洲各地。
汇集在《菲雅尔塔的春天》中的是纳博科夫的中、短篇小说。从中似乎能看到他漫游欧洲的踪影。他将旅行中发生的、或未发生的事以想象方式重新置入小说内,故事不必真实,但流露的情绪和心境必定真实无疑,那种留在他心中的挥之不去的生活印痕时时在小说中弥散开来,其中所渲染的情状,那种忧伤而又陶然、迷惘而又惬意的感觉,表达了他身处陌生境遇又想融入其中的复杂心理。他几乎一生都居住在旅馆内,仿佛随时会起程远行似的。这种人生的异样,占据了他小说中心的位置,也必然会派生出生命的无常感和对明日世界无从把握的陌生感。
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普遍状态。我们对人生的下一行程同样没有把握,未知的将来既让我们茫然又让我们跃跃欲试。而当我们驻足回望时,油然而生的欣慰中交织着怅然若失的感觉。人生就是期待中搀杂着忧愁的行旅。
这篇《菲雅尔塔的春天》的小说,带着蒲宁般的纯净和宁谧、普鲁斯特似的优雅和细腻,以及博尔赫斯式的奇喻和迷局。作者奇妙的形式给故事蒙上了思绪旖旎的面纱,当我沉浸其中时,犹如走入暖冬夜雾中的江边,他的叙事就像远处寂静江面上的灯光那样令文本散发着恍惚而美丽的光晕,使邂逅与丧失、渴念与无望所产生出的欣然和愁悒情绪无处不在地渗透进我的心灵。小说中所影射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欲望、一种失落感、记忆的执着追寻,似乎是他身处流亡生涯中的一种内心情结的曲折反映。
(本文刊登在《大都市•男士版》杂志)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