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沙首页  >>>   文章  >>>   古文字的破译者

  
  
  

古文字的破译者

马振骋

    没有少数专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圣书字、楔形字、线形字、甲骨文,决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他们是天书的破译人,宝库的访客,神秘土地的开垦者,他们热诚执著,坚持不懈,挖掘出人类大片大片早已沉落在黑暗王国的记忆。

    我们曾经使用过,以及至今还在使用的这些文字,其形态变化无穷,谁是它们的创造者,没有人能够知道,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从洪荒时代到世纪黎明,苦心孤诣,创造了文化赖以得到保存的工具,他们只是一代代默默无闻的记账人、文士、抄写人。

    大家面对铭刻在泥版、石碑、龟甲兽骨上的符号,凝视很久不识其中的意义;但是有的人埋头苦干,要窥破奥秘,这些人跟我们相距不离,有的还几乎是我们的同代人。

    西方现代考古中的第一人,或许还是最有天才的人,让•弗朗索瓦•尚波里翁,他死于 1832年,距今才只有一百五六十年,是他创立了埃及学,解读了圣书字。

    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差不多是在同时代开始的。“苏美尔”这个名称在人的记忆中已经消失了2000多年。那时大家仅仅开始想到,苏美尔人的废墟会不会向世人解释这种遗留至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识破何尝不是如此。


尚波里翁生于1790年,只活了42岁,一个短促却无比充实

    1804年,尚波里翁还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皇家中学当学生,已对埃及圣书字感到强烈的兴趣,他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梵语、汉语和科普特语。他不久深信科普特语只是古埃及口头语言的一种晚期形式。1822年,尚波里翁给法国铭文文学学院常务秘书安德莱•达西埃写了一封著名的长信。他在信中提到自己的理论,谈到埃及人在纪念碑上书写希腊、罗马国家君主的头衔、姓名和名号时,使用标音字母的问题。他不久用这个理论去破译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

    1824年,他发表了《古埃及圣书字体系要义》。1828年到埃及旅行,他把旅途见闻写成兴奋激动的文章。归国后不久因劳累过度而死。

    尚波里翁创立埃及学,是从破译罗塞塔碑开始的。罗塞塔石碑是1799年拿破仑大军远征埃及时发现的。地点在拉希德港附近,位于亚历山大港东面尼罗河西支流上。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于公元前196年。那年僧侣云集在孟菲斯城,庆祝12岁的托勒密五世登基,并以国王名义颁布一道希腊文诏令。诏令勒石书刻,前面还附通俗体和圣书字的译文。

    这块石碑一出现即引起圣书字研究者极大的兴趣;也确是这块碑后来成了解读圣书字的钥匙。

    法国和英国为了争夺埃及的宗主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1801年英国人占领亚历山大城,夺走了罗塞塔碑,后来把石碑运到伦敦,至今还是英国博物馆的藏品。尚波里翁 1808年在巴黎得到一份罗塞塔碑的拓片。他潜心研究了8年。他看到圣书字写的文本中有两个边饰,那时已经知道边饰是作为国王名字的边框使用的。在希腊文译文中两个边饰,里面是埃及女王克莱奥巴特和国王托勒密的名字。长久以来,大家都以为这两个符号是会意字。只有尚波里翁凭其敏锐的直觉,想到每个符号代表的是青,而不是图形。他又精通科普特语和希腊语,边饰的含义对他也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读懂罗塞塔碑,必须盯住动物的眼睛看。原来边饰的阅读方向应该是从左向右,在这张图形中,尚波里翁研究出阅读的方向是以狮子的眼睛指示的方向为准的,从右向左,从上到下。

    尚波里翁又在另一块石碑上认出克莱奥帕特的名字;框住埃及女王名字的边饰是在罗塞塔碑破碎的上半块。有了这个发现,他又破译了其他部分文字,还作出这样的定论,圣书字表示的不只是图形,也是字音。

    尚波里翁的功绩不同凡响,他几乎是单枪匹马窥破了人类史上最难懂的一种神秘文字,开拓了埃及学的研究道路。


楔形文字的破译过程漫长曲折,简直是一部侦探小说

    这个故事开始于德国格了很大学格罗特芬德(1775一1853)的几篇学术报告。他认为自己破译了波斯波利斯的楔形字铭文。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古都,大流士一世时所建。继续他未竟的研究工作有好几位学者,其中最杰出的是C.H.劳林逊。1826年,劳林逊是英国驻印度的一名情报员,学习了印度斯坦语、阿拉伯语和现代波斯语。1833年,他前往波斯执行外交任务时,着手研究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孤零零靠在岩壁的梯子上,左手拿本子,右手执笔,抄录了希斯敦山的摩崖石刻。劳林逊遇到的事跟尚波里翁有点相仿。波斯波利斯的三块石碑,也是三种文字的对照的铭文,第一块已被格罗特芬德解读,第二块被认出是埃兰文,劳林逊和其他学者在 1851年终于译出了第三块岩壁上的112行字,竞是阿卡德文!

    1857年,伦敦皇家亚洲学会,把不久前发现的一篇铭文寄给4名亚述学家:劳林逊、辛克斯、塔波特和奥贝特。他们互不通气,独立研究。一月以后,他们送来的译文,内容基本吻合。

    1905年,弗朗索瓦•杜罗•当让完成苏美尔文的第一篇译文。


中国汉语古文字字形学

    中国汉语古文字字形学,在10—12世纪北宋时代已开始研究。以后古文字资料不断发现,尤其甲骨文的发现,经过许多文字学家的长年努力,研究才有飞跃。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引人注意,至今正好100年。甲骨文数量约有15万片,上有 5000多字,至今已识破的约为三分之一。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建立了甲骨学,成为 20世纪的一门新学科,包括研究甲骨文字义,确定断代年份,考证卜辞内容,探索占卜方法,比勘文章体例。由于殷商甲骨文字是记录宫廷占卜语言,以备国王查考,这类文章样式属于宫廷档案,通过研究也对公元前 13世纪起,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的十世十二王、历经 273年的重大事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克里特岛的三种文字向古文字学家提出了挑战

    谁都没有想到,就因为发现了几个谁也不懂的符号,经过一世纪的研究、考证和解读,使史前人类几千年失去的历史重新回到人间。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约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古代宫殿废墟上,发现一些泥版残片,上面显然刻着一些文字。

    最古老的泥版残片的文字,约刻于公元前2000—1650年间。较为近代的泥版残片的文字,约刻于公元前1750—1450年间,也就是伊文思说的线形文字A,它就像费斯图泥盘符号一样,至今还没有能够真正破译。又据伊文思的考证,不知在什么年代,有一种新文字代替了线形文字A,他把新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刻有线形文字的泥版很多,伊文思在1941年故世以前,对线形文字 B提出了许多假设和线索。他还为克诺索斯宫殿画了一张复原图。根据他的看法,克诺索斯城原址距离海约有4公里,城里居民约8万人。


一名14岁的中学生发誓要接受挑战,破译克里特岛文字

    1936年,伊文思在伦敦作一次学术讲座,主题是《希腊克里特岛上湮没的文明和这个史前神奇民族的神秘文字》。在听众中有一名中学生对古代语言非常人迷。他叫迈克尔•文特里斯,那天听完讲座后,他立志要弄清线形文字的秘密。他跟专家们通信讨论,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在其他专家遭到挫折的地方获得了胜利。

    迈克尔•文特里斯首先读懂了线性文字B,还指出这种文字是希腊内陆迈锡尼人使用的文字,那个时代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后来就成为荷马史诗中的传奇英雄。文特里斯依据那些微不足道又相互矛盾的发现,探赜索隐,得出了这个结论。他的天才在于从扑朔迷离、诡异多变的古文字符号中,辨别出其中的模式和常数,从这里打开缺口去发现深藏其中的事理。从无序的表面捉摸和窥透有序的内涵,这是大学者共有的特点。

    文特里斯以后,线形文字继续有人研究,但没有获得重大进展。米诺斯线形文字A、费斯图泥盘文、部分玛雅文和复活节岛木板上的符号至今还神秘莫测,令人费解。

    然而凭借人的耐心、热诚和洞察力,学者几乎已经破译了所有古文字系统,包括斯堪地纳维亚的古代北欧字母,以及在爱尔兰和威尔斯发现的最古老的欧甘文字。


文字包含一层新含义:认识世界历史

    至今依然隐晦难解的古文字之谜、文字创造者石破天惊的天份,古文字学者破译神秘符号的才华和心血——这一切,构成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奇妙世界。

    文字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悬念与谜的小说,一部不断变形的小说。6000年前只为了记账、记事而创造的文字,变成了思想、设计、创造和存在的方式。像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托说的:从那时起,谁需要用言语自由表达,谁就需要文字。

    最后摘录德斯洛什•诺布勒古尔《莎草纸与文土颂》的几行诗,作为结束:

他们度过了天年,
同代人也都无声无息,
他们不建造青铜金字塔,
也不树立铁铸巨碑,
身后也无亲骨肉传宗接代,
但留下了自己写的书籍。
……
有人造了门楼与城堡,
但是门楼与城堡早已毁坏;
石像不知去向,
碑锅盖满尘埃,
坟墓也无从寻觅;
……
人要死亡,肉体会成灰,
同类也都回归尘土,
书籍会使人的名字代代相传。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