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沙首页  >>>   文章  >>>   今昔“红磨坊”

  
  
  

今昔“红磨坊”

马振骋

    一百多年前,巴黎北郊蒙马特是落拓的艺术家荟萃之地,磨坊风车到处可见。如今人物已风流云散,风车也只留下了两处陈迹,成了商业性的标志,一处是“煎饼磨坊”酒店,一处便是“红磨坊”歌舞厅。“红磨坊”所以举世闻名。一则是画坛怪杰图卢兹-罗特列克以歌舞厅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名画,二则是1907年演出《埃及之梦》时,一位名叫柯莱特的舞星率众大跳泼辣热情的坎坎舞。如今坎坎舞在法国,犹如弗拉明戈舞在西班牙,踢跶舞在美国,都成为典型的民族舞蹈。

    那天晚上的节目叫《超群绝伦》,它汇集了100名艺术家,展示1000套服装,演唱了几十首法语歌曲。内容是一群青年男女周游列国,使观众见到世界各地风光,它融惊奇与娱乐于一炉,其中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是女主角纵身跳入舞台中心的游泳池,钻出水面时,先后三次把头伸进了三条鳄鱼的血盆大口。

    舞女们身上装饰的是飘带、项链、鐲子、手套,头卜戴的是羽毛编织的大帽子、小帽子、圆帽子。琳达•格奈说:“走下楼梯时保持神色自若,诀窍是不要去想走道太窄,而要脸上带着笑往前看。尤其要忘记头饰重8公斤,羽毛重6公斤,压得你腰骨咯咯响。”时常身上一只什么褡扣脱落了,一根什么带子绷断了,她们这类服装没有服装师是绝对穿不上的。她们颤巍巍地一边走一边吆喝请让道,到了台上要笑容可掬.妩媚动人,因为她们卖的是高兴,观众也是冲着开心来的。

    独舞演员一场下来,马上跑进最近的化妆室,在脸上补些白粉,换上一件新衣裳。这些姑娘在第一个星期,往往像掉了魂似的,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应付这种场面。闪了腰伤了踝骨也要顶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规则。后台角落上总有几桶冰块备着,谁伤了筋骨可以应付一下。

    坎坎舞领队多米尼克•阿达米克说:“跳坎坎舞比什么舞都容易受伤。虎跳、单腿旋转、劈叉都要求演员像袋鼠那么柔软。过不了两年,那些姑娘都会心甘情愿地要求加人半裸体群舞。此外,大家没法想象坎坎舞的裙子有多么沉”

    这些服装都是手工制的,分量非常重,因为要经得起折腾。为了节省开支就要延长服装的使用期。一个盛大的节目经常要演出3年、4年、甚至5年,费用非常昂贵。“丽都”的《棒极了》和“红磨坊”的《超群绝伦》,服装费高达5000万法郎,“拉丁天堂”的《天堂长存》规模小得多,也要1300万法郎,最便宜的是“富豪”的《通俗小品》,其服装费也达到100万法郎之多。

    每个跳舞女郎最美的梦,当然是在歌舞厅脱颖而出,走出群舞队伍,担任独舞或领舞,攀登无形的阶梯。然而没人会做着明星梦不醒,因为歌舞厅的节目主要是群体演出,尽管这并不会给姑娘们带来特殊的名声和财富,但是大家还是往前挤,大家瞧着大家,每人嫉妒每人。“丽都”的首席演员斯坦法妮•哈盖特笑着说:“她们都想抢我的位子,但是她们都得不到的。”大家一起演出一起老,过不了几年又分道扬镳干别的。观众也不是为某一位演员而来的。

    1992年,迈克尔•杰克逊的妹妹拉托依亚•杰克逊签约成为“红磨坊”歌舞厅的领舞演员,立即遭来“红磨坊”群舞女郎的白眼:“她是顶不住的。”拉托依亚•杰克逊在舞台上的演出作风与哥哥很像,就是现在的脸蛋也几乎一模一样,因为他们两人请教的是同一位整容医生。拉托依亚在“红磨坊”看了演出感到极大的兴趣。她好幻想,又爱大场面,主动向歌舞厅经理提出参加演出,当领舞演员。经理当然求之不得,认为这是扩大宣传的好机会。拉托依亚带了她的一班人马和随心所欲的脾气签订了合同。歌舞厅特地给她的化妆室装修一新,漆成乳白色。

    她从3月5日开始演出,初期大量青年观众慕名而来,不久场子就冷了下来,到了7月20日,拉托依亚感到累了,在7月29日就解约,也正应了“红磨坊”女郎们的诅咒。领舞是节目的灵魂,全场观众的情绪全依靠她的调动。三四十年代的黑人女歌手约瑟芬•贝克尔是领舞的楷模.她有一副金嗓子,又全身有戏,她有独到的本领使全场充满热烈欢乐的气氛。今天,真正的领舞寥若晨星。

    1992年12月20日,巴黎最老也是最美的歌舞厅——“牧童乐园”宣布关门大吉。虽然真正算得上领舞的艾斯泰尔唱得好跳得好,大腿非常美丽,可是她也回天乏术,每晚对着半空的场子演出。经理乔治•戴莱解释说:“我们停演不是说从此寿终正寝.我们要考虑改革,想办法找到适合九十年代观众的风格。目前一切根据收入办事。我没有把握漂亮女人、羽毛金片服饰是否还能打动今天观众的心。我们不能依照米斯顿格的大腿舞,莫里斯•瓦里埃的硬草帽模式,永远这样过下去。”

    怎样把法国青年吸引到歌舞厅里去.这是个重大问题。懒洋洋坐在电视机前的巴黎人还知不知道歌舞厅的存在?现在已不是二十世纪初,那时知识分子对歌舞厅的演出津津乐道;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那时法国诗人、艺术家让•科克多看到歌舞厅演出对绘画、音乐和文学都起了有益的影响。法国文学家罗兰•巴尔特还写过论歌舞厅美学的文章,今天的知识界则认为它完全是一种市侩气的商业文化。

    今天坐在歌舞厅餐桌和酒吧前,大部分是外国游客,特别是日本人,他们占“丽都”和“红磨坊”观众的70%。昔日舞台上机智诙谐的台词必然带来哄堂大笑,而今落在外国人的耳朵内当然不会引起反应。“拉丁天堂”倒有70%的法国观众,主要是外省的亲戚和醉醺醺的商人,他们到巴黎是来开眼界的。

    除了青年观众的口味,歌舞厅演员队伍也发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拉丁天堂”经理斯坦方•克里杰尔对此已不抱任何幻想,他说:“我们就是发掘了一位天才姑娘,她能歌善舞,还能使观众如痴如醉,隔不多久就会被娱乐圈或影视界挖去,哪位姑娘放着每周10万法郎的地方不去,甘心在这里每月赚上3-4万法郎?”

    ( 选自《巴黎,人比香水神秘》,1997 )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