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刘苇
尼采说:有些人要到死后才真正出生。这句话用在梵高身上再贴切不过!
梵高身前一生潦倒,在贫困孤独中靠着弟弟提奥的救济勉强度日,大量画作无人问津;身后声名鹊起,作品屡屡创下拍卖新高,无可争议地被列入伟大画家的行列。
梵高,他是一个敏感的天才,一个严格的自我审视者,一个极度真诚的人,一个具有旺盛创造力的艺术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疯狂者,一个被自己心魔折磨的受难者,一个想要将自己撕裂成两半的人,一个割下自己耳朵送人的人,一个举枪对着自己胸口的人。
梵高的矛盾与天才是并行的。我们说不清,究竟是他的天才促使了他的疯狂,还是因为他的疯狂催生了他的天赋?
梵高画作处在现代艺术开端的前沿。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他同塞尚、高更遥相呼应,强调艺术家的观念和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梵高,他将色彩作为画作的“主角”,强调色彩赋予的情绪要比描绘的对象更重要。
梵高出身于荷兰,早期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作品关注现实,以一种阴郁调子和稍加变形的手法刻画底层人的生活。《吃土豆的人》为那时期典型作品。
1886年他同提奥一同前往巴黎。巴黎之行成为梵高艺术上的转折点。在那里,他接触到早期印象画派艺术,从马奈、莫奈、雷诺阿的光色变幻的色彩价值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改变自己原先的阴郁风格。
很快,梵高走了一条新路。他内心有一种更为强烈的主观愿望需要表达。他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充分传达内心感受的绘画方法。他从德拉克洛瓦和当时流行于巴黎的日本版画中吸取养分。德拉克洛瓦的鲜明色彩和奔放笔触给他带来视觉冲击;他又从日本版画中看到一种东方式的主观变形效果和使用原色的魅力。
1888年,梵高前往法国南方阿尔实践自己的理想。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的表现形式,他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感受。他要把自己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表现对象。在阿尔的短短的两年中,他创作激情喷涌而出。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道:“我经常神志不清,意识不到自我,画面就像梦幻一样冲我而来。”
那段时期,他画肖像画、自画像、柏树、向日葵、麦田、星空、太阳。这时颜料的革新也给他带来鼓舞。他尝试用一种原色来表达主题,用近似的补色作画面的呼应与映衬,或用鲜明的对比色作深入的延伸。
从《向日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纯度色彩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明亮的铭黄作为背景,衬托着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有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
他还以蓝色或黄色基调尝试画不同的自画像,他深入探寻自己内心的奥秘,以及在激情驱使下出现的不同的情绪张力。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又一个大量绘画自画像的艺术家,他像伦勃朗一样,有一种深入自己精神深处的愿望,他的孤傲与自我期许令他不断地趋向自己的内在。
《星空》呈现的是奇异璀璨的夜空景象。原本寂静的星空在梵高笔下变得躁动、奔放和跳跃,粗重的笔触有力地扫过画面,使云层像蓝色的火焰一样旋转和燃烧,星星则宛如太阳一般含着硕大的黄色光晕。画面映现出一种疯狂与诡异的情绪,强力地传达着梵高的内心景象。
而《夜间咖啡馆》则有着巨大的压抑感。梵高将红色和绿色并置,以期达到画面的不和谐效果,桌球台像一具棺材那样醒目地横陈在中间,零落的几个人散置在周围,死气沉沉。梵高在信中曾谈到这幅画:“我在《夜间咖啡馆》里利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可怕情景,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而是一种富有暗示力的色彩运用……我试图表现出夜间咖啡馆是一个令人发疯、犯罪的场所;我通过柔和的粉红色、血红色、深红的酒色和一种甜蜜的绿色、委罗奈斯绿相对照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火热的地狱气氛、惨白的苦痛、黑暗,压制着昏昏欲睡的人们。”
《黄房子》为梵高在阿尔的居所,他租下位于画面上建筑物右侧一个小房间,希望尽快接纳高更前来一同居住与绘画。梵高画这幅画是充满感情的,他打算把黄房子变成一个画家之家,这是他的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想法。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谈到了他的设想:“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在这幅作品里,黄色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左侧,在深蓝色天空下闪闪发亮。他当初想把这幅画画成夜景:“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但在定稿时,他强调了阳光的照射所带给人温暖的感觉。
《乌云密布的天空和麦田上的乌鸦》尽管有着他那惯有的金黄色,但却充满令人不安的气氛,蓝天中弥漫着低沉的乌云,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掠过麦田,像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虽然红绿色相间的小路和黄色的麦田在波动起伏,像是在奋力抗争,但整个画面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似乎空气也凝固了。狂暴跳动的笔触增加了一种紧张感和压抑感。画作反映了他痛苦绝望的心境。他在信中写道:“忧郁的天空下是广阔的麦田,我无需费力表达我的悲伤和极度孤独。”“我听见乌鸦的翅膀拍着大地。”画完这幅画的第二天,他来到这块麦田上,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死时年仅37岁。
但当他决定画画时,是在27岁那一年。他的创作和他的生命一样短暂,却留下许多不朽之作。
梵高的一生像他的作品那样富有传奇色彩。在决定画画前,他做过画店职员、商行经纪人、传教士。但当他决定投身艺术时,很快就表现出一种类似圣徒的激情。
起初,他是一个福音传播者;之后,他把福音注入在自己的作品中。
还在梵高当牧师期间,他在布道中就直率地表露了自己的思想。他把痛苦、孤独、死亡、存在,提升到一种欢乐的精神层面。他借着对痛苦的忍受而使自己走向喜悦,使寂寞成为通往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而死亡则通过信仰的媒介得以永生,让尘世的苦难升华为天国的救赎。这一思想在他一生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在困苦中坚持创作,即便有时陷入迷狂,陷入绝望,但仍努力从绝望中挣扎着而出,让自己尽情地去泼洒颜料来宣泄心中孤苦的念头占据主动。
他越陷在孤独的深处,就越使画作达至灿烂。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弟弟提奥给予他巨大的支持。他陪同梵高一同来到法国,在梵高孤独绝望时支援他,在梵高生计窘迫时接济他,在梵高进入疯人院时安慰他——告诉他,他的画作被人赞扬。
梵高一生写了数百封信向弟弟倾吐心声。梵高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审视自己的能力要比大多数人强,他在那些意味深长的信中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了详细的描述。他写道:“我要告诉你进入我头脑中的种种想法。我不害怕让自己去忍受它﹐我不隐瞒自己的思想﹐也不筛选控制它们。”他的信,饱含着推心置腹的诚挚。
在他弟弟之外,梵高最渴望交往的人是高更。1888年,梵高和高更都处在艺术变更期。梵高期望与高更共同探索、启发与鼓励。当他在黄房子住下后,就写信给高更,希望他立刻前来。
那时高更正在布列塔尼试验色彩的各种效果,迟迟没有答复他。最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路费,他要等提奥预支一笔钱给他才能上路。
1888年10月27日夜晚,高更终于启程。第二天清晨当他到达阿尔后没有立刻去见梵高,他有点犹豫,他先去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老板见到高更后立刻认出了他,因为他曾经在那位棕色头发画家的家里看见过高更的画像。
几个小时后,二十世纪艺术史上一次伟大而又悲壮的会面开始了。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62天,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与交锋。两名热爱艺术的画家,想要给后人留下一份“新艺术的遗嘱”。
不久,阿尔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寒风。他们只能躲进二楼,请咖啡店老板娘做他们的模特。高更把肖像画看作是一种正规的练习,而梵高则把它作为窥视人物灵魂的窗口。他们两人对模特的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了一场艺术上的奇特对话。
梵高的性格要比高更想象更为复杂。梵高表面粗狂,但内心敏感和脆弱,容易走向极端。两人经常就艺术上的不同见解发生争论。原本两人性格差异就很大,再加上作画方式不同,因而在他们共同度过的日子里充满风雨。
原初的友谊开始渐渐变异。阿尔的阳光没有照进那一间狭小的黄房间内。
12月起,随着气候变得恶劣,两人争吵也越演越烈。一天,梵高拿起一只玻璃杯朝高更扔去。12月22日高更决定搬离黄房子到附近旅馆去住。第二天警察找到高更,告诉他发现梵高血淋淋地躺在床上。原来梵高将自己耳朵割下来当作礼物送给一名叫拉谢尔的妓女。从那时起,梵高开始变得疯疯颠颠,他用绷带把头扎起来,画了那副有名的《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从画中,我们看到梵高那张扭曲的脸,惊栗的眼神,他仿佛成了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一位栖息在自己伤口里的大师。
虽然,他们因友谊和共同的艺术理想相聚一起,最后却只能以不欢而散而告终。但是,他们这一场会面仍给各自艺术带来新的风貌。梵高从高更那里学会了放弃阴影和如何更好地构图;高更从梵高那里发现了厚重笔触的重要性,画风也由此变得粗狂。
在梵高的经历中,他从未放弃奋斗来约束、限制,或者提升、赞美那种扎根至深的忧郁和孤独。在宗教和艺术这两个不同极点中间,他受命于同一个目标。这份忠诚,不仅塑就了他的个性,也激发了他的创造冲动,并最大限度地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和容量。
梵高绘画生涯中的两个重要的阶段都与他精神倾向吻合。第一阶段的作品创作于1880年到1885年之间,地点是在荷兰和比利时,作品主调阴沉与灰暗,带着浓重的忧郁与孤独情绪。第二阶段的作品在1886年至1890年之间,创作于巴黎、普罗旺斯和阿尔,风格趋向于明亮、多彩和欢乐。有人试图以他和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交往,以及南方阳光的影响来解释他风格的转变。其实,这种转变是他内心所向往的,是他通过孤独与绝望的引导才找到它们的。
他的画作在强烈色彩背后浸润的却是怜悯与忧伤。他是第一个将热烈狂放的自由激情与孤寂伤怀的黯然情愫结合在一起的伟大画家。
梵高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凸显出他那种非同寻常的仿佛想要突破画框的一股奔涌而出的力量,和一种难以克制的自我表达的欲望。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事物热烈赞赏的质朴精神和本能的强烈表现冲动相融合的特征。他创作时并不顾忌形式,却反而开拓了形式。大胆、简单的笔触中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和傲慢。他对束缚、制约、规范有着深恶痛疾的反感。在他对事物的描绘和色彩的酷爱中,显示出他内心的粗野狂暴和温柔单纯、他内心的战栗和斗士般激情相混合的奇特秉性,在他对天空、田野、房屋的描绘中,既有着他深沉力量的一面,又有着孩子般稚气的一面。
梵高是一位有着发光灵魂艺术家,他从不知道掩饰自己的内心,哪怕是狂野的、迷醉的、孤独的,总要倾注全力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不顾及是否过于辉煌!
梵高的作品超出了当时人们理解的范围,在他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激荡的自由,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种最为纯朴的真实。
1890年7月,梵高在画完那一幅乌鸦在麦田上空盘旋的画作后,第二天就朝自己胸口开了一枪。两天后,7月29日凌晨1点,他在提奥的守护中永远地合上了双眼。翌年的1月21日,在巴黎,提奥也在悲痛中离去。数月后,提奥的陵墓被迁往在梵高的墓旁。两块简朴的墓碑并排而立,上面只有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死后,他的画一再创下拍卖新高。
尼采说:有些人要到死后才真正出生!
注:本文为“世界风”节目电视片《梵高》所写的解说词。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