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沙首页 >>>
《镜子中的洛可可》
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所写的有关外国文学艺术的文章近五十篇。并附有八十多幅相关照片。
序言:
有人说,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是一出戏。
又有人说,世界是一面镜子,人人在镜子里照出自己。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镜子里的映象也就无时无刻不在变。
当今据说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怕自己像别人,于是有那么些人变着花样标新立异;但是又怕不像别人,于是又有那么些人追随时尚的标准去改变自己。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你要是不信,请给我找出一个自己不像自己的人;或者两个长相、脾气、性格、经历、遭遇一模一样的人。
因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独一无二也做不到。各人的事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人与事,各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镜子在变幻无常的映象中寻求和表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学。何况照到的又是“发挥到荒谬绝伦才看了顺眼”的洛可可(雨果语)。这是宇宙与人间的本质,没有什么绝对相同,没有什么绝对不同;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无边的空间,存在说不完的故事。
这部小书就是试图说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马振骋
评论:
《镜子中的洛可可》是一本轻松、饶有趣味和令人愉悦的书。它融合了人物特写、翻译心得、作品评论、艺术感想、掌故钩沉;领域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但占据主要篇幅的还是艺术家们的逸闻趣事。
作者以随笔形式,将我们平时很少有机会知晓的西方艺术家们的奇谈怪事作了生动的描绘,其中糅合了他们人生经历中的精彩片段、心理历程、欲望与创作倾向的微妙关系、他们之间交往所引起的内心冲突等内容,以健朗、风趣的笔调娓娓道来,宛如一杯调和得色香味俱全的鸡尾酒。
一般而言,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不是以自身经历为线索,也必定以自己心理旨趣为线索。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得出自艺术家们真性情,必须是从内心流淌、奔涌而出。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经过磨砺、挣扎和神启般的触动后才有了创作冲动的。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因为首先他们人是各异的。由此,我们明白,每当我们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为何常常会被作品中所蕴满的特异灵气和特殊精神元素所触动。
然而,有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杰出艺术家作品中存在着某种精神变异和心灵缺省的元素。倘若我们带着这一疑惑去翻阅文学和艺术的编年史时,常常会失望而归。因为那些书中罗列出来的简单的艺术特征和条例并不能解答我们的疑问。
而《镜子中的洛可可》一书则完全不同。作者在书中从一件看似微小但却是他们生命中关键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出发,辐射开来,将艺术家的个性、内心影调、生命状态,以及精神变异等因素展现出来,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作品的内涵。如《高更与凡高的南方画室》一文,从1888年10月27日这一天写起,描绘高更如何风尘仆仆地来到法国南方阿尔城市与凡高见面,他们如何一起共同度过这艺术史上著名的六十二天,以及他们之间的交锋、龃龉和性情上的相悖。最后指明这六十二天不仅改写了他俩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创作风格与倾向,同时也改写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凸显的是艺术家本人、他们的精神气韵和特殊经历。一篇篇文章,犹如一出出舞台剧,出演的不是艺术家们笔下的角色,而是作家和艺术家自己。诸如,阿波利奈尔的脆弱与忧伤、魏尔伦的敏感与绝望、马尔罗的自我夸耀与历史误会、杜拉斯的偏狭与执着、毕加索的冲动与情色、莫泊桑的疯癫与“复身”主题。《镜子中的洛可可》虽然也涉及到艺术流派、风格和艺术特征等问题,但并没有干巴巴的条文令我们缺乏感性上的认知。此外,书中还涉及许多西方好玩的现象:法国亲吻艺术、好莱坞大片操作规律、写作007作品的秘诀、法国精英电影与美国通俗电影的冲突等。因此,此书完全可以堪称是那些大部头编年史著作(但更为亲切、生动,传神)的一种补遗。
——刘 苇
版权所有 © 2002-2016 Mybluesand.com